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

守護文化火種的巨人

               守護文化火種的巨人
                 ~採訪“亞洲時報”社長張丹華先生
   

  當歷史不斷在更替時,文化也隨之移動,不管是斷層抑或延續,都會為那一個年代留下輝煌的歲月,驕人的痕跡。歷史與文化永遠是並存的,不能割捨,也不能抹煞。“友誼花開”在一九七七年成立以來,走過了三十個歲月,當中也許蓽路藍縷,又或許路的兩旁盡是桃紅柳綠,箇中的故事,只有他們才能深深的體會。一個搞文化的團體,要在商業掛帥的社會中生存,除非有過人的魅力或號召力,否則要繼續走這一條文化的道路,委實不容易。那麼“友誼花開”在過去三十年以來,持得是甚麼力量能讓他們知難行難,然後度過了整整三十個年頭的時光呢?有人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,一定有一個賢慧的女人在後面支持,那麼“友誼花開”的背後,是否也有一股力量在支持他們呢?是的,文化的傳承,永遠是民族的驕傲,母語的尊嚴,任何一個國家,都會保留本土的文化,以免在歲月中消失,找不到自己的根源。做為母語文化傳承之一的“友誼花開”,可幸獲得華社人士的鼎力支持,才能以更鏗鏘的腳步,邁入一個又一個年頭。這背後,雖然有著不少熱心華社人士的支持,但是作為本屆的感恩對象,我們一而再的謹重考慮了幾個採訪目標,最後我們選擇了從開始到現在,對我們依然不離不捨的亞洲時報社長───張丹華先生。

  在一個天空晴朗的早上,我們一行人───鍾俊賢、李國輝、劉文麗及我四人,在預約的時間之內,我們順利的採訪了張社長。說是採訪,倒不如以訪談來得更加的貼切,因為在那一個時空裡,我們彷彿回到了歷史的鏡頭,以倒映的方式重新閱讀“友誼花開”一路走來的旅程。其實不但聊起了往事,也談起了一些主題以外的話題,而這一切,都讓我們見識了一位如何堅持自己的信念,如何負起文化使命感的辦報人的生命魅力,他怎樣活出了生命,然後實踐了人生的意義。

  對於“友誼花開”,張社長是愛之深切的,從他的口中我才知道,當一九七六年甫成立「亞洲時報」時,第二年曾桂安老師帶領著幾名老師一起拜訪他,要求張社長能給“友誼開花”闢一個文藝園地,讓各校的學生有一個發揮寫作才華的空間,而這一個要求,張社長也很快的答應了。從那時候開始,「友誼花開園地」從此在「亞洲時報」紮根,並且栽培了不少優秀的老師、記者和寫作人;除此之外,張社長從那一年開始,只要“友誼花開”需要演出經費,必然慷慨解囊,大力贊助演出經費。這等對文化的支持,在全世界的文化界中實為罕見,因為三十年畢竟不是一個很短的歲月。後來據鍾俊賢說,張社長不但在經費上支持他們,而且還特別派了一名記者,專門報導有關“友誼花開”一切的活動新聞。我相信,在我國的媒體界很難再找到像張社長這麼熱心文化的人士,如此投入,如此愛戴。

  經過文化的洗禮,再用生命來體驗,必然會產生自身的一套文化智慧。張社長不斷在文化薰陶之下,除了辦報之外,對於文化推動和支持,是實實在在的履行他對文化的承諾,以身體力行的榜樣,潛移默化的默默在耕耘,希望能拋磚引玉,為文化工作留下一點鴻爪,然後烙印在無數個春秋裡。在責任和使命感的驅使下,張社長體驗了文化人內在的情操,表現了真情的一面。在這一次的訪談中,我們不時可以看見張社長真情流露的一面,當談及文化事業的問題時,從他的眼神中,可以洞悉一個熱愛母語文化的辦報人情懷和執著,還有那一份堅持的信念。如果沒有真情的一片,那麼對於文化傳承的熱愛,也只是流於平面的空談,但是我們在張社長的臉上,卻找到了那一份真,而且那麼的誠懇,這讓我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,還有尊敬。

  對於“友誼花開”,張社長是極之愛戴的,所以也給了“友誼花開”很高的評價。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團體,因為這是一個可以讓學生發揮才華的平台,也可以讓學生們學習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以及發表自己的想法,而這一切, 都是學校所無法傳授的知識。除此之外,“友誼花開”也扮演著吃重的角色,在文化傳承方法,也扛起了中華文化的發展,向學生們宣揚中華文化,以延續文化的流傳。最可喜的是,“友誼花開”也培養出不少優秀的老師,大家都在不同源 流的華小或中學執教,並且繼續把“友誼花開”的宗旨發揚光大。“友誼花開”能夠得到張社長如此讚許,也許是“友誼花開”本身的文化內容,還有那一份凝 聚力所致吧?這麼充實的一個團體,我有理由相信“友誼花開”必然會得到社會人士的認同。張社長也補充的說,曾經在“友誼花開”薰陶過的學生,不管是言談舉止或待人接物,都是相當有禮貌的,而且辦事力也很強。他也說,這是“友誼花開”總括了以前的經驗,踏踏實實地去學習,不斷推陳出新,以配合當下社會的步伐,為社會栽培出國家棟樑,是極之有意義的團體。

  好的土壤,才能讓一顆好的種子發芽生長,然後成為一顆大樹。張社長語重心長的勉勵“友誼花開”要好好的守護著這一棵大樹,做一個稱職的好園丁。每一個園圃,都需要有個愛心的園丁去照顧,相同的,“友誼花開”也需要一些有使命感或有愛心,而且不求回報的園丁來照顧。個人的影響力是大的,如果所有的校友們都抱著相同的心態,那麼這種凝聚的力量是難於估計的,“友誼花開”也因此會走得更穩健。獨木難成林,唯有成林的叢林,才能為後人留下一片陰涼的園圃,寫意的乘涼。相同的道理,“友誼花開”也需要更多的新血注入,以免步入斷層的窘局,唯有招收更多不同才華的校友參與,才能壯大“友誼花開”的聲勢,為來年的發展定下穩定的格局。

  當時間在一點一滴流逝的時候,我們的訪談也接近了尾聲,“友誼花開”主席鍾俊賢也以最後一道問題,做為這一天的訪談劃下一個美麗的據點。鍾俊賢請張社長為這一屆(三十屆)的“友誼花開”特刊做了一個期許,張社長這麼說:“希望你們能夠踏踏實實地走下去,將老師和校友們曾經開下的路,踏實地繼續往前走,而且可以舉辦更多有關學術性和文化方面的活動以及與社會多交流,將來會走得更勇,走得越好。只要大家都有責任感和使命感,將來的發展一定大放光芒,有好的成果。目前,“友誼花開”只是一個起點,以後的路還需要大家齊心的努力!”我不禁為這一番話喝彩起來,也感同身受的揚起了笑容,對於眼前的長輩,也起了深深的敬意。

  在這樣的期許之下,我們虛心的領受張社長的教誨和鼓勵,希望如他所說的,“友誼花開”前面的路,會越走越好。我們的愉快訪談,也在預期的時間之中完成,而我也暫時放下緊張的心情,把即將化成文字的情愫,通通裝進我的思維裡,等待思潮的湧出,為這一次的訪談,勾勒出一個文化人的胸襟,做為另一個文化之旅的見證。


採訪:鍾俊賢、李國輝、劉文麗、馮學良
整理:馮學良

沒有留言: